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
首页
关于我们
课题动态
产品展厅
行业聚焦
健康讲堂
会员之家
合作加盟
金5点血糖曲线拟合疗法课题组
科研基地:南京市江宁开发区总部基地
健康讲堂 你所在的位置:首页 -  健康讲堂
糖尿病的中医分型
录入人:金5点拟合     时间:2013-12-16

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非常久远,但中医古籍没有“糖尿病”这个词,古代中医称之为“消渴”。消渴之名,始于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4世纪的《内经》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首先谓“二阳之结谓之消”,并提出“五脏皆柔弱者,善病消瘴”,以及“胃热则消谷,谷消故善饥”的道理。同时认为他的发病因素,是与体质的肥胖和过食甘肥有关。并有消渴,消瘅,膈消,肺消,消中等名称。历代医书,对本病论述甚详。如《外台秘要》引《古今录验》说:渴而饮水多,小便数,有脂似麸片者,皆消渴也。《卫生宝鉴》说:“夫消渴者……小便频数,其色如浓油,上有浮膜,味甘甜如蜜。”已把消渴的特征,描写出来。古代文献对于消渴并发痈疽的记载很多,如《诸病源候论》说:“其病多发痈疽。”《千金要方》说:“消渴之人愈与末愈,常须虑有大痈。”这和我们今天在临证时遇到的消渴病人,往往出现多发性疮疖,是完全符合的。《素问·大奇论》云“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”,“兰”即佩兰,具有芳香悦脾,化湿醒脾,除胃肠陈气,使脾运圆机活泼的功效。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较早记载。

后世各家,又根据消渴的多饮、多食、多尿的三个主证,区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消。以口渴多饮为上消,多食善饥饿的为中消,多尿如脂的为下消。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,结合临床实践,应以三多症状的熟轻熟重,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志。总之,虽有上、中、下三消之分,但其病候性质则一,均与肺胃肾有密切的关系。正如《圣济总录》说:“原其本为一,推其标有三。”消渴虽有上、中、下三消之分,肺热、胃热、肾虚之别,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,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。或有明显的多饮,而其他两者不甚显著;或以食多为主,其他两者为次;或多尿为重,其他两者较轻。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,古后冠以上、中、下三消名称,作为辨证的标志。程中龄认为“治上消者,宜润其肺,兼清其胃;治中消者,宜清其胃,兼滋其肾;治下消者,宜滋其肾,兼补其肺。深得治消渴之大旨矣。”常见的三消的辨证与治法如下。

(1)上消

主证:烦渴多饮,口干舌燥,大便如常,小便频多,舌边尖红,苔薄黄,脉洪数。

治法:清热泻火,生津止渴。

方药:宜消渴方加味。

(2)中消

主证:消谷善饥,形体消瘦,大便秘结,舌苔黄燥。脉象滑食有力。

治法:宜清胃泻火,佐以养阴保津之品。

方药:调胃承气汤加味。

(3)下消:又有阴虚和阴阳两虚之分,简介如下。

①阴虚

主证:小便频数量多,尿如脂膏,或尿甜,口干舌红,脉象沉细而数。

治法:宜滋阴固肾为主。

方药:六味地黄丸加味。

②阴阳两虚

主证:小便频数量多,或饮一便一,尿如脂膏,面色薰黑,阳事不举,耳输焦干,舌淡苔白,脉象沉细无力。

治法:温阳滋肾。

方药:全匮肾气丸。补气血用三因鹿茸丸。

上一条: 糖尿病患者开车需要注意的问题

下一条: 糖尿病的中医分期

 

版权所有 金5点拟合疗法课题组 科研基地:南京市江宁开发区总部基地